2011年8月1日星期一

浅析《非诚勿扰》中的各种营销

这边,所说的《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中的一档婚恋交友节目,而不是冯小刚导演的那部。

营销的手段丰富多彩,WEB2.0和多媒体的出现也带给营销更多的创新。

主体营销

先说说营销主体“江苏卫视”:王刚采用孟非做主持人是一个亮点。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当娱乐节目的主持人并不多见。对孟非的第一印象就是真诚,由他主持的《南京零距离》也是我最喜欢的新闻节目,没有之一。有过主持《绝对唱响》节目的经验,也让他主持《非诚勿扰》更加游刃有余。

落点很深:讨论现在网络上和社会上非常流行的切合实际的话题,房子、孩子、婆媳关系等等。谢佳这个任务的安排绝对是一个亮点,可能大家没注意到的一点,从第6期到第18期谢佳的加入,《非诚勿扰》言语的深度也上升到了一个层次。不知道是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节目组有意设计还是无意获得,他们的节目,超越了“相亲”的界限,进入了一个探讨“当代年轻人情感婚恋和家庭生活价值观”的这一更高境界。不论是富二代个性内心想法的袒露,还是美女对试婚、同居、男友经济实力考核评价,都在不知不觉中探讨着当代社会生活所有人对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价值观的思考。观众看节目的时候,不仅仅看到节目中当事人的生活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在思考、验证自己和亲朋好友的价值观,他们一边看节目,一边讨论的不仅仅是节目中那些人的观点,同时也会交流自己和身边人的观念和态度。这才是《非诚勿扰》这个节目为观众、为中国电视业、乃至为整个社会做出的最大贡献。他们不仅仅是在配对恋人,同时也是在让所有观众探讨婚恋爱情的观念与态度。

个体资本营销

无炒作不娱乐,这边我们不谈论炒作这个话题。单纯从个体营销的层次来分析。

举两个热点人物:马 诺、刘 丞。

马 诺

相似的一点,就外表而言,两个人都是比较出色的,符合中国男女性的审美观。在初次见面,外表在个体资本往往都是占比例较重的一部分。资本雄厚,从运作角度而言,也具有更多的可操作性。

不知道是不是有意的安排,还是参赛者自己思考得出的,马 诺言语的劲爆,不用我多说了,相信看过的各位都知道。

但是各位可能没有看到的一点他的语言都比较容易刺到人心里脆弱的部分,可能是你的爱慕虚荣,也可能是你的虚伪爱现等等。

从心理学来分析,这的确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从营销来说,当然也最大程度的发挥了语言的作用。在处于个人营销的考虑,神态、形象方面的表现也是很重要的,就目前而言,马 诺是无懈可击。大大咧咧的一面被她完全诠释开了,有人会说她是虚伪,这也是在情理之中。人是一种感性的动物,但是在某一方面超出了平常人的认识,正常的定义就有可能被解释为非一般的解释。大大咧咧的这个形象已经深入到观众的心中,不管是骂她的或者是不喜欢她的,但是都记住她了!

刘 丞

刘 丞的话,本身我不是很喜欢这个人。呵呵,可能也是有嫉妒心理吧。所以,对他描述的时候,有偏差的话,请大家多多包含。写这段的时候我一直不能用一种比较客观的态度来表述,关键在于她和杨漫的那集中的表现。我自己认为可能选杨漫的几点因素:

1、他本身喜欢杨漫,发自肺腑的喜欢

2、第二心里作怪,就是所谓的恋母情节或者是熟女控,喜欢年纪比较大的

3、个体营销,制造热点话题,作为一个平面模特,这给他代来的利益可能是最直接的

4、制作单位的安排

个人炒作其实,我并不排斥。但是刘 丞第二次返场如果就炒作而言,这是个失败的炒作。不知道江苏卫视从报名到安排出场的话是怎么一套程序。但是刘 丞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有满足到双方的利益,不可否认的是,刘 丞带来的效益可能大于好几个参与者带来的效益之和。但是,就刘 丞个人而言,如果想进军演艺圈的话,你前次营造的个人形象已经彻底破灭了。

总结

《非诚勿扰》为啥办得这么好,因素很多,我分析的都是比较片面的,也是从我个人的价值角度来分析。

如果,哪个朋友想一夜成名,或者获取不菲的利润的话,可以去参加《非诚勿扰》,太过于平凡的最好不要参加,在《非诚勿扰》在平凡其实就是种罪过,哪怕你长得丑点,第一轮就被刷下去。第二天搜索的人也肯定是蛮多的。

提前做到自己名字的关键字或者干脆建个小型论坛。当然,飞到江苏去的飞机票、住房费等运营成本也要算在内。

俺是不敢尝试,有勇气试验的朋友,可以和俺说下,理论和实际的差距到底有多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